1965年,陈毅到非洲大放“厥词”,周总理大怒:谁给你的权力?
-
1965年4月,周恩来和陈毅先后返回北京。周恩来回京时神情异常严肃,而陈毅则显得颇为无奈。当陈毅回到外交部办公室后,他的秘书向他传达了消息。
得知消息后,陈毅深吸了一口气。他明白,有些言论和行动必然伴随着后果。在阿尔及利亚发表那番讲话时,他就预料到总理会勃然大怒。然而,更让他担忧的是,如果毛主席得知此事,同样会怒火中烧。那时的陈毅,才真正感受到巨大的压力。
陈毅整理了一下衣领,随后前往总理办公室。当他紧张地敲门后,周总理立刻放下手头的事务,随口说道:
陈毅,你这回可真是出尽了风头。在国际会议上,当着十几个友邦代表的面,你摆出一副元帅的架势,大发议论。我想问问你,陈老总,到底是谁给了你这么大的权力,让你在这种全球瞩目的场合如此高谈阔论?
面对周总理的严厉批评,陈毅一时语塞。他与周总理自青年时期在法国相识,多年来一直是至交好友。周总理从未对陈毅说过重话,这次罕见的严厉态度,足以说明陈毅此次的问题相当严重。
在周总理结束发言后,陈毅随即接话道:
领导,这次确实是我的失误,无论您和主席决定如何处置,我都接受。希望您不要因此动怒,伤了身体,否则我会深感内疚。
在听完陈毅的辩解后,总理先是无奈地笑了笑,但很快便与毛主席共同探讨了关于陈毅的实际情况。
1965年,陈毅在非洲的一场国际外交活动中发表了一番言论,结果让周恩来总理非常生气。那么,他到底说了什么呢?这个问题一直让人好奇。陈毅的言论可能涉及到一些敏感话题,或者是表达方式不够妥当,导致周总理感到不满。具体细节虽然没有公开,但可以推测,陈毅的话可能在外交策略或国际关系上引发了争议,甚至可能影响了当时中国的外交形象。周总理作为外交事务的主要负责人,对这种言论的反应强烈也在情理之中。
那么,这件事情最终是怎么处理的呢?
事情的开端得追溯到陈毅担任外交部长时的经历。
1958年,由于政府事务繁重,周总理不得不减轻一些职责。作为外交部长,他感到力不从心,于是与毛主席和邓公商议接任人选。当时,新中国的外交工作正处于关键阶段,新任外长不仅要有威信,还需能代表国家的形象。
毛主席沉思片刻,随后微笑着拍手,对周总理和邓小平说道:
陈毅可以接替总理的职务,担任外交部长。
周总理与邓公听完后,相视一笑,微微颔首。主席挑选陈毅,这一决策可谓深思熟虑,恰到好处。
这到底巧妙在哪儿呢?
陈毅元帅在外交领域的才能是否与生俱来?事实上,陈毅的外交才华并非一蹴而就。早年,他主要从事军事指挥工作,在红军时期就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。直到新中国成立后,他才开始涉足外交领域。1954年,陈毅被任命为外交部长,这标志着他正式步入外交舞台。在任期间,他积极参与国际事务,代表中国出席万隆会议等重要国际会议,以其独特的个人魅力和外交智慧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。陈毅的外交才能是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提升的,他善于将军事战略思维运用于外交领域,形成了独特的外交风格。
在1958年出任外交部长之前,陈毅的职业生涯从未涉及外交领域。他之前的所有职务和工作内容,都与国际事务或对外交往没有直接关联。这种从非外交背景到外交部长的转变,在当时显得颇为特殊。
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,陈毅的一生都在为中国的独立和复兴而拼搏。他曾在四川担任报社主编,积极传播进步思想。随后,他投身武装斗争,在湘南起义中与朱德一同率军前往井冈山,与毛泽东会合。陈毅不仅擅长政治工作,还具备卓越的军事才能。在新中国成立前夕,他担任了华东野战军的司令员兼政委,成为当时的重要军事领导人。
新中国成立后,陈毅被任命为上海市的首任市长。面对刚刚解放的上海,经济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。从一位军事将领转变为城市管理者,陈毅首次实现了职业角色的重大转变,将工作重心从战场转向了经济建设与城市治理。
1955年,陈毅成功治理上海,城市秩序井然。随后,中央提拔他为国务院副总理,调回北京中南海任职并定居。
陈毅的性格直爽,言行间自带一股威严,无论在军界还是政坛,他的话都极具分量。这种个性使他特别适合代表中国进行外交活动。毛主席曾评价,陈毅是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,个性突出,才华出众,若从事外交,必定能赢得全球的喜爱。
1958年,周恩来总理开始考虑辞去外交部长一职。在这一重要职位的人选问题上,毛泽东主席首先想到的是陈毅元帅。陈毅凭借其丰富的政治经验和卓越的领导能力,成为接替这一职务的合适人选。毛主席的这一选择,不仅体现了对陈毅的高度信任,也反映了当时国家对外交工作的重视。陈毅的任命,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,也为后续的外交政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毛主席打定主意后,马上让人把陈毅找来商量事情。陈毅心情放松地走进菊香书屋,没想到周总理也在场,他立刻收起了轻松的态度。毛主席开门见山,直接对陈毅说:
“陈老总,今天请您来是有件事想请您帮忙。”
陈毅回答:
领导,您直接安排就行。
毛泽东曾提到:
陈毅同志,我和周总理有个请求,希望你能在担任外交部长期间不断充实自己。我们期待你能广泛吸收各方智慧,提升我国的外交工作水平。在这个重要岗位上,你需要持续学习,借鉴各种优秀经验,为我们的外交事业贡献力量。我们相信,通过你的努力,中国的外交工作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就。
陈毅得知要担任外交部长一职时,不禁感到压力山大。他直言不讳地向毛泽东和周恩来表达了自己的顾虑,坦言自己并不擅长处理外交事务,难以胜任这份工作。
然而,毛主席怎么可能允许陈毅退缩呢?于是,他直接向陈毅发问:
陈老总,按照你的说法,姬鹏飞、倪志亮和耿飚之前都是从事外交工作的吗?作为新中国的开国元帅,你的能力和经验难道会逊色于他们吗?
毛主席提到的这几位都是我军的重要将领,后来都转行从事外交工作。比如姬鹏飞将军,1950年初就出任驻德国大使,最近还被提拔为外交部副部长。听完毛主席的话,陈毅似乎领悟到了什么,思考片刻后,他对毛主席和周总理说:
"这份外交部长的工作,我愿意接手。" 简单直接,表达明确,没有多余的修饰,直接传达了接受职务的决定。
毛主席对陈毅担任外交工作寄予厚望,这主要源于陈毅的性格特点和政治地位。陈毅为人直率坦诚,且身为国家重要领导人,由他出面处理外交事务往往能产生特殊效果。这种独特的优势,也是邓小平同样看重陈毅担任外交工作的关键所在。陈毅的直言不讳与他的政治身份相结合,使其在外交场合能够发挥独特作用,这种特质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一致认可。
陈毅起初对外交事务心存顾虑,但一旦上任便迅速适应角色。他以果断干练的作风赢得了众人的尊敬。自1958年起,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,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,陈毅承担的外交任务也随之增加,频繁出现在各种国际场合。
1959年,赫鲁晓夫访华期间,他的言论明显带有对中国的批评。面对这种情况,陈毅果断地进行了有力的反驳,让赫鲁晓夫一时语塞。而对于那些对中国友好的外国政要,陈毅总是以最真诚的态度迎接。例如,当古巴外长来华访问时,陈毅亲自陪同他前往毛主席的菊香书屋进行会谈。毛主席得知此事后,笑着表示赞许。
陈毅同志始终如一,未曾改变。他的人格魅力和领导风范依旧鲜明,无论是在过去的战争年代还是后来的和平建设时期,他都展现出坚定和智慧。他的决策和行动始终体现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责任感,这种一贯的风格和态度让人们对他的尊敬和信任从未动摇。陈毅同志的形象在历史长河中愈发清晰,他的贡献和影响也愈发深远。
陈毅元帅性格耿直,有时说话做事太过直接,难免会引发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和问题。
1965年,陈毅陪同周恩来总理前往非洲的阿尔及利亚参加亚非会议。在会议正式开始前,周总理和陈毅先访问了几个非洲友好国家,等待阿尔及利亚会议的召开。然而,就在等待期间,阿尔及利亚国内突然爆发了政变,导致会议无法如期举行,也没有官方人员主持。
陈毅主动提议自己先去阿尔及利亚探路,周总理暂时留在埃及等候消息。陈毅计划在摸清当地局势后,再决定是否让周总理前往。周总理对此方案表示同意,陈毅随即启程前往阿尔及利亚。
陈毅抵达阿尔及利亚后,迅速赶往国家会议中心。一到现场,他就发现各国代表争吵不休,场面混乱不堪。起初,陈毅还心平气和地劝大家冷静下来,好好协商。然而,他的温和态度并未引起重视。见此情形,陈毅顿时火冒三丈,高声质问大家是否还想继续开会。他明确表示,如果会议要继续,就必须听从他的安排。
这句话本身并无不妥,许多亚非国家都清楚中国实力强大,此时由中国主导也是理所当然的。然而,当陈毅的言论传到周恩来总理那里时,他脸色骤变,随即愤怒地提前返回国内。
陈毅意识到自己这次可能惹麻烦了。他之前的话似乎忽略了周恩来总理强调的一个重要原则——中国不谋求霸权地位,也不试图成为世界领导者。相反,陈毅采取了较为强硬的姿态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。这种态度与周总理倡导的外交理念明显不符,让他意识到自己可能犯了个错误。
周总理回国后,对陈毅的行为进行了严肃的批评。然而,他并没有对陈毅进行实质性的职务处分。周总理深知,陈毅的个性就是如此,他的行为并非出于恶意。因此,尽管批评严厉,周总理还是选择了理解和宽容,没有采取进一步的惩戒措施。
陈毅在经历这次事件后,在外交事务中表现得更加细致和果断。此后,他始终以高标准要求自己,成功展示了新中国作为大国的风范,再也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。他的表现不仅提升了个人的外交能力,也为国家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。
#百家说史品书季#
- 上一篇:没有了
- 下一篇:没有了